近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相关信息:2024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.8万个,超额完成5.4万个的年度目标任务。今年将谋划实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,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,持续实施完整社区建设、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老旧街区更新改造等民生工程、发展工程。
城市是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当前,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,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了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把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贯穿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全过程,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:“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”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要坚持系统思维与创新驱动并重,加快完善城市更新法规体系与标准规范,积极探索以“微改造+功能活化”的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更新,在历史文脉传承与现代功能植入中实现文化再生,让城市更新成为承载美好生活、激发经济活力、促进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实践,不断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。
主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。 当前,我国城市发展逻辑已经从外延扩张式发展转为内涵提升式发展,更加强调以人为本,注重经济、社会、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。在重庆,改造老城的同时,对区域内的功能、环境、业态进行整体规划,布局新业态、注入新产业,让城市在“新陈代谢”中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;在天津,从热电厂改造为现代商场的金茂汇,到从棉纺厂转变为创意街区的“棉3”,一处处工业遗存重获新生,城市更新的成果随处可见。科学研判城市生命周期,以精细化治理护航城市更新,就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。着眼未来,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,立足本地城市发展实际,针对不同区域发展能级与功能定位,建立差异化更新策略,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以细节绣出城市之美,以创意彰显城市韵味,打造出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。
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。 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发展,一头连着民生。人民城市理念将城市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相连,深刻诠释城市建设的本质属性,让城市建设和发展成果归于人民、服务人民、惠及人民。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,上海不断提高城市规划、建设和治理水平,49座人行天桥有了无障碍电梯,新增32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、926个助餐场所,各类托育机构达到1277个……把为人民谋幸福、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,一项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城市建设项目取得实效。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着眼未来,要深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,强化“城市体检+精准更新”机制,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全域感知系统,推动城市功能更加完备、城市治理更具韧性智慧、城市品质更加绿色宜居,托举起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文化赋能共建人民家园。 文化,是城市的灵魂,是城市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,同时,城市也担负着文化传承与文脉延续的重要使命。中华大地上的古代聚落、城址,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名城、历史文化街区,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从甘肃天水的麻辣烫,到山东淄博的夜市烟火,再到新疆阿勒泰的人文风情……近年来,许多“小而美”的城市,以独特的人文底蕴,收获流量,聚起人气,惊艳了远道而来的游客,抚慰了生长于此的居民,更好地推动了更多人与城市的“双向奔赴”。着眼未来,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,通过数字技术、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,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,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触摸历史、感受文化中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进而凝聚起推动城市发展强大合力。